我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,但木材直接接觸潮濕的地面易腐朽。于是古人想出了絕妙的辦法——在柱子底下墊一塊石頭,這就是柱礎石,也叫柱頂石、磉盤。看似簡單的一墊,里面可大有學問。
柱礎石基本的作用是承重。它將來自上方梁架、屋頂的巨大壓力,通過立柱穩穩地傳遞到地基。石頭材質堅硬,遠比泥土更能承受集中荷載,從而避免了柱子下沉。
同時,它也是不錯的防潮層。石材隔絕了土壤中的水分,防止濕氣侵蝕柱腳,大大延長了木柱的使用壽命。南方潮濕地區,柱礎石往往做得更高更大,這并非偶然,而是因地制宜的智慧。
不僅如此,柱礎石還增加了柱子的穩定性。它擴大了柱子與基礎的接觸面,如同給柱子穿上了“大鞋”,使其站得更穩。在一 定程度上,這種“石墩子”對抵抗水平推力,比如風力、甚至輕微地震,也起到了積極作用。可以說,柱礎石是古建筑結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















